中医中的“毒”与“以毒攻毒”

中医范畴中的“毒”,意义广泛,“以毒攻毒”是中医运用“毒药”治疗“毒病”的一种对抗疗法。北京前门国医堂帮你详细解读中医中的“毒”与“以毒攻毒”。广义的“毒”指如“瘟毒”、“疫毒”、“风毒”、“食毒”、“水毒”等;也可以归纳为病名,如“胎毒”、“丹毒”、“梅毒”、“疔毒”等;还可以确定治疗原则,如解毒、化毒、攻毒、拔毒等;又可以描述药物性能,如毒药、大毒、小毒、无毒等。

狭义的“毒药”是指能致人死亡的物药,广义“毒药”是指,药物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。药物的毒性可分为大毒、常毒、小毒和无毒四种,《内经》记载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”。毒性越大的药物,应用时间越要短,以免过量而伤害人体的正气。

中药中的毒药可分为矿物、动物、植物三类。矿物类有雄黄、硇砂、信石等;动物类有蝎子、蜈蚣、蟾酥、毒蛇、壁虎、称为“五大毒”;植物类有生附子、生半夏、马钱子、洋金花、藤黄等,民间有“抬头吃藤黄,低头见阎王”的说法,可见其毒性之大。

但是,中医恰是利用这种毒性来治病救人的。一个人被蜜蜂螫伤后,轻者出现局部红肿、疼痛,重者引起头晕、恶心、全身乏力,甚至有生命危险。将蜂毒做成的药品却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关节痛和一些过敏性疾病。能致人死命的蜂毒,只要运用得当,就变成了良药。

中医认为,癌肿的发病主要是气滞、血瘀、痰凝、蕴热等壅滞太甚,化秽成毒外发而成,而采用一般药物常常不能奏效,只能选择大辛大温、性峻力猛的毒药来进行治疗。这些“毒药”都具有攻毒破结、散瘀蚀疮、消肿祛邪的效果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这些药物,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,如蟾酥与蟾蜍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蟾蜍二烯内脂,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,能够阻止病灶扩散。

前门国医堂强调:中医的以毒攻毒,就是对造成疾病的病因之毒,采取与之相反药性的毒药来进行对抗治疗。